最新消息

DIP 精彩活動

【DIP Designer Story】Kowloon Type 帶著風的字體 | 我們的中文

2021/09/28

現在讀著這個 post 的你,有想過螢幕上這些字體是怎樣來的嗎?從小到大我們看過的字,其實都是一門默默耕耘的設計工藝。Kowloon Type (即 The Hong Kong Type Foundry Ltd) 創辦人 Julius Hui 說:「這邊移一點,那邊闊一點,逐顆逐顆字粒是一劃一劃獨立拼來的。」以香港來說,一套繁體中文大概一萬六千字,平均每顆字粒需半至一小時設計,是一門講求時間與細心的學問。「我們希望每一顆字都做得準繩。」

香港造中文字體的人不多,一雙手或許數得完。「很多人做設計時都想避開用中文,覺得老土,差點時尚感。有不少人會用日本漢字代替,但其實我認為中文有種特別韻味,像楷書的佈局和美感,都是無法被其他字取替的。」

Julius 更說對比台灣較温柔和「慢活」的字體設計,香港的相對較有氣勢、「快」和「猛」,而這些特色會在字的一撇一捺呈現出來。「字型能反映當地文化,又或者可以說文化影響我們怎樣造字。」在芸芸字海中,Julius 最喜歡玩豎橫勾 (乚),覺得這筆劃最能表達一套字的性格,例如那個勾有多「凶狠」和尖銳。⚡意思就像試一碟乾炒牛河,就會知道那家店的鑊氣如何,夠不夠香、滑、爽。

從畢業後一直造字已十多個年頭的 Julius 覺得字型設計過程似「玩 puzzle」,有時既覺累但又療癒。「不同於寫字,造字很『環保』,因為可以重用,而且是一套很好的工具。每次看見別人將自己那套字用於不同的創作上,都會覺得努力沒有白費,很滿足。」

相片來源:BIOS monthly